发布时间:2025-10-15 18:01:43    次浏览
2016年7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抵抗微生物感染与恶性肿瘤的第一道屏障。天然淋巴细胞,包括NK细胞与最近鉴定出来的ILC(definedinnatelymphoidcells)等对于天然免疫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天然免疫细胞存在于宿主的不同组织,在组织损伤,感染以及炎症反应中起到了最初的保护作用。此外,天然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系列细胞因子既是其主要的效应手段,同时也能够帮助激活后天免疫反应。ILC是一类不同于T/B细胞的淋巴细胞亚群。它们缺乏克隆性的抗原受体,在分化过程中也没有经历Rag基因的重排过程。在感染之后的数小时之内,ILC就能够活化产生保护性的效应。根据细胞因子表达谱的不同,ILC能够分为三大类群:I型ILC类似于Th1,主要表达IFN-g,这类细胞主要针对胞内细菌与寄生虫感染;II型ILC与 Th2类似,表达IL-5、IL-13等细胞因子,它们对于寄生虫感染以及过敏反应产生有效的保护措施;III型干扰素表达IL-17A与IL-22,它们参与了肠道的细菌感染反应。然而,这些ILC在感染初期的激活机制目前研究的还很不清楚。在后天免疫系统中,一些T/B细胞亚群被认为具有天然免疫活性,其中NK T细胞是一类特殊的T细胞亚群,它们能够识别呈递脂质抗原的CD1b复合体。而且在不需要经历克隆增殖的前提下能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虽然NK T细胞的比例很低,但其作用十分广泛:参与了抗感染、器官移植以及肿瘤恶化过程中的免疫反应;γδT 细胞是另外一类具有不可变TCR的T细胞,这类细胞在感染及自体免疫反应的早期能够产生IL-17;B-1细胞是一类B淋巴细胞的亚群,它们在微生物刺激下能够在脾脏中快速聚集,并分泌大量的IgM。为了进一步研究天然免疫细胞在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激活机制,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Immunity》杂志上。首先,作者在小鼠的脾脏与淋巴结中鉴定出一类新型的NK细胞亚群,该群细胞表达NK1.1与CD19,同时表达IgM与NKp46,但没有其它的系别标记(CD3, CD4, CD8, CD11b, CD11c, Gr1, F4/80,Ter119)。另外,这部分细胞表达独特的表面分子,如CD106与CD63。这与已知的其它NK细胞与B细胞都不相同。由于这类细胞既表达N细胞标记NK1.1,又表达B细胞标记CD19与IgM,作者将其命名为NK B细胞。研究表明,NK B细胞主要分布于脾脏与淋巴结中。 进一步,作者检测了NK B细胞的细胞特性。通过基因表达谱的分析,作者发现这部分细胞表达BCR与NK细胞特有的Ly49,此外,MHCI与MHCII分子也有高水平的表达。另一方面,NK B细胞大量表达IL-18。总之,NK B细胞的表达谱与已知的细胞亚群都不相同。之后,作者通过比较不同的突变体小鼠,发现Rag或IL2Rg缺失突变的小鼠体内缺少NK B细胞。这说明Rag与IL-2R对于NK B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IL-2、IL-4、IL-15等通用g链受体细胞因子的缺失也会影响NK B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分泌细胞因子与直接杀伤是NK细胞的两个最主要的功能。然而,作者发现NK B细胞既不表达IFN-g也没有细胞毒性。常规的B细胞在受到LPS刺激的情况下会分泌大量的IgM,但NK B细胞同样没有这一特性。为了研究NK B细胞的生理功能,作者分析了小鼠脾脏中的NK B细胞在受到微生物感染之后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在感染之后一天中,NK B细胞就会发生大量的增殖。NK B细胞表达多种类型的细胞因子,包括IL-1b、IL-6、IL-12、IL-15、IL-18。在这些细胞因子中,IL-18能够持续性的表达,而且在感染之后表达量有明显的上升。另外,IL-12在感染之后一天时也会有明显的上升。由于IL-18与IL-12在介导ILC分泌IFN-g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作者猜想NK B细胞可能通过上述两类细胞因子激活ILC的活性。体外共培养试验表明:NK B细胞能够促进ILC1与NK细胞的增殖,而在IL-18阻断之后则丧失了这一效应。上述结果表明NK B细胞能够通过分泌IL-18与IL-12激活NK 细胞与ILC1细胞的活性。最后,作者通过体内试验证明NK B细胞对于微生物感染的早期杀伤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过程依赖于IL-18的表达。(生物谷Bioon.com)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DOI: http://dx.doi.org/10.1016/j.immuni.2016.06.019PMC:PMID:Natural Killer-like B Cells Prime Innate Lymphocytes against Microbial InfectionShuo Wang, Pengyan Xia, Yi Chen, Guanling Huang, Zhen Xiong, Jing Liu, Chong Li, Buqing Ye, Ying Du, Zusen FanNatural killer (NK) cells and non-cytotoxic interferon-γ (IFN-γ)-producing group I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1s)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IFN-γ and cause activa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However, how NKs and ILC1s are primed during infection remains elusive. Here we have shown that a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 natural killer-like B (NKB) cells existed in spleen and 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s). NKBs had unique features that differed from T and B cells, and produced interleukin-18 (IL-18) and IL-12 at an early phase of infection. NKB cell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eradication of microbial infection via secretion of IL-18 and IL-12. Moreover, IL-18 deficiency abrogated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NKBs. Upon bacterial challenge, NKB precursors (NKBPs) rapidly differentiated to NKBs that activated NKs and ILC1s against microbial infec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NKBs might be exploited to develop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